今天又是多空來回博弈的一天,最終還是大弱小強。
主流寬基指數中領漲的微盤股指數漲1.21%、科創50漲0.48%;領跌的創業板指跌0.67%、上證50跌0.30%。
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建築裝飾漲2.34%、建築材料漲1.76%、房地產漲1.66%;領跌的通信跌1.10%、醫藥生物跌0.90%、傳媒跌0.81%。
2659隻個股上漲、2324隻個股下跌,漲幅中位數0.11%。
、、、藍天然氣、ST晨鳴、等6隻個股盤中創出最佳一年新低,煤炭、電力等居多。
、、、、等200多隻個股盤中創出最近1年新高。
501隻可轉債平均下跌0.13%,對應正股平均上漲0.46%;我的主倉20隻可轉債平均下跌0.10%,對應正股平均上漲0.74%。賬戶合計實際下跌0.18%。
今天因為漲幅過大而賣出,換入,結果成交後強力轉債基本沒漲;而潤禾轉債繼續上漲,再加上今天小賬戶跌的多,最終導致了賬戶跑輸了可轉債等權指數。
今天滬深兩市成交額繼續維持在2萬億以上,科技股行情估計不會很快熄火。但我個人還是膽小,不敢上科技股、小市值,甚至可轉債裏麵的低溢價策略也不敢上。
今天看到了基金界知名人士孟岩老師說他的基金實盤已經突破了2021年的最高點。看到後非常感慨,4年回到最高點,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我自己捫心自問,如果我還在做基金,十有八九是回不到2021年的最高點的。幸運的是在4年前我清倉了、隆基股份、等白馬股後經過嚴格的橫向比較選擇了滿倉可轉債。最終和4年前相比賬戶實現的翻番。
就像我做基金大概率做不過孟岩老師一樣,我做可轉債雖然還過得去,但和海蜇老師等高手比還是有距離。同樣我在做2018到2021年做白馬股的時候,招行肯定做不過穀子地老師。我唯一的優勢就是大概率的做對了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了相對來說最合適的策略。
所以我還是這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努力學習怎麽選擇
當然事後看很容易,設身處地在當時做這個選擇題也是有很高難度的,2021年的這次切換確實效果很好,但也有些偶然性因素。就拿去年來說,可轉債策略一度萎靡,我自己也是在不斷問自己:3年的策略是否要換了。期間甚至買過國債ETF、紅利ETF、銀行股等等,甚至還做過失敗的擇時。當時看這些失敗的嚐試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在當時確實很難避免,退一萬步說,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事後來看這些嚐試的最終影響還是可控的。
我從來不忌諱自己犯過的錯誤,但今天有個網友貼出我去年說過的紅利策略來指責我利用小作文吹捧紅利。我看了真要笑出聲來了,這篇文章是1年前我寫的,即使他被我誤導,去年紅利策略還是賺錢的啊,隻不過今天紅利回吐,就來指責我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去年你買了紅利賺錢也沒說聲謝謝,今年虧損了來找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