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億險資將馳援創新藥?利差損壓力驟增,提升商業健康險覆蓋率或才是破局關鍵
來源:慧保天下
一段時間以來,藥品集采、醫保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所引發的人們對於創新藥價格、發展問題的關注熱度居高不下,而這一討論所引發的漣漪,如今也開始波及到更多商業保險業界人士。
起因是一份《關於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製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在坊間廣泛流傳,而其中一些關於商業健康險的內容頗受爭議。
設立創新藥產業招資基金。鼓勵商業保險公司設立創新藥產業投資基金,或明確現有投資基金對創新藥產業進行重點投資,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穩定性優勢,減低創新藥產業融資成本,支持醫藥創新發展。涉創新藥權益類投資規模達到上季度末總資產5%的,視為創新支持型商業保險公司,可獲得稅收政策優惠、大病保險承辦、城市定製型商業健康保險合作、探索允許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其覆蓋高水平創新藥的保險產品等支持政策,並在有關商保產品結算支付一站式清分、醫保商保同步結算、醫保商保數據共享等方麵給予支持。完善商業保險權益投資監管製度,督促指導商業保險公司優化長周期考核評估機製,為創新藥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長期投資。
01
征求意見稿擬完善藥品價格機製,險資被視為潛在“白衣騎士”
整體來看,征求意見稿主要目的是係統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製,這一點不難理解,在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之下,醫保基金的支出壓力顯而易見,藥價太貴,醫保基金將麵臨沉重壓力,藥價太低,又有損藥企積極性,尤其是影響藥企研發創新藥的積極性——創新藥研發失敗率相當高,藥企如果無法獲得較高收益,其創新積極性就將大打折扣。
2015年開始,受益於藥品審評審批製度改革,國內創新藥審批時間大幅縮短,創新藥產業發展一度高漲,大量國際資本、國際人才湧入中國市場,中國新藥研發能力迅速躍居世界第二位。
伴隨醫保改革的推進,為解決某些患者負擔重的問題,更多創新藥被納入醫保目錄,但由於競爭激烈,這些藥的價格被顯著壓低,而價格導向的談判機製,影響了資本對於創新藥企業投資回報率的判斷,一些外國資本開始退出中國創新藥市場,在股市上,創新藥企估值也被嚴重低估。資本短缺成為影響創新藥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製,是係統破解上述問題的根源所在,對此,征求意見稿釋放了利好消息,明確要“優化新上市藥品首發掛網服務和價格機製”“積極支持滿足臨床急需的高水平創新藥在上市初期獲得與高投入、高風險相符的收益回報,在一定期限內保持價格相對穩定”。
征求意見稿顯示有關部門確實在密切關注創新藥的問題,且有意解決創新藥投資回報不足問題,而針對創新藥企融資難這一問題,保險資金成為了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征求意見稿第二部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第一條,就直指商業保險資金,明確規定“鼓勵商業保險公司設立創新藥產業投資基金,或明確現有投資基金對創新藥產業進行重點投資,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穩定性優勢,減低創新藥產業融資成本,支持醫藥創新發展”,且“涉創新藥權益類投資規模達到上季度末總資產5%的,視為創新支持型商業保險公司”能獲得稅收、大病保險、惠民保等方麵的政策支持。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保險業總資產35.91萬億,5%的總資產,意味著約1.8萬億元人民幣。
02
低利率下保險公司投資更趨謹慎,係列鼓勵舉措或難激發險資熱情
不少媒體對上述征求意見稿進行解讀,紛紛表示看多創新藥行業發展,因為該政策“將促使大量長期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創新藥企業”。
商業保險公司人士看到該征求意見稿卻紛紛搖頭:“保險公司,尤其人身險公司,其產品具備剛兌屬性,這決定了其投資一定要非常謹慎,大部分的資產一定會投向固定收益類的產品,不可能拿出5%的總資產去投資某一個行業。尤其創新藥行業當下本身風險就較高,麵臨投資回報率不足的問題,投資過度集中又會進一步推高風險。”
商業保險公司的權益類投資有多謹慎?2024年末,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合計權益類投資餘額6.6萬億元,尚不足總資產的18.4%。遠遠沒有達到政策規定的權益類投資占總資產45%的比例上限。
“當下保險行業正經受著市場利率快速下滑的巨大考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利差損壓力都將如影隨形,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更須慎之又慎。”有業界人士如此直言,險企自身的長期穩健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對於征求意見稿中提及,“創新支持型商業保險公司,可獲得稅收政策優惠、大病保險承辦、城市定製型商業健康保險合作、探索介許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其覆蓋高水平創新藥的保險產品等支持政策,並在有關商保產品結算支付一站式清分、醫保商保同步結算、醫保商保數據共享等方麵給予支持”,保險業界人士也普遍認為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大病保險、惠民保(城市定製型商業健康保險)等產品,本身規模就不是很大,且基本處於虧損或微利狀態,對於商業保險公司的吸引力並不是很大;而稅優政策、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購買商業保險等,業務規模也較小,對於保險公司也難以起到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
03
保險業千方百計支持創新藥發展,提升覆蓋率才是破局關鍵
商業健康保險公司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係的支付方之一,支持創新藥行業發展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諸多創新藥企業背後其實都有保險公司的身影,例如2018年上市的“獨角獸”背後就有國壽、泰康等。此外,創新疫苗和新型佐劑研發商邁科康生物、 等,也都有保險公司參與投資。
就在近期,英派藥業宣布完成2.5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而本輪融資就是由全球知名產業投資機構和知名保險基金共同投資的。幾乎同期,、新華資管還舉牌了兩家藥企,、。
更重要的是,保險公司此前就已經成立了很多基金,專司大健康產業投資。最典型的當如國壽大健康基金,截至2024年8月末,國壽大健康基金總規模達500億元,累計簽約64個項目,簽約金額約194億元,成功培育19家上市企業。
在保險公司大力開展“保險+醫康養”的生態布局之下,加大對於包括創新藥企在內的大健康領域的投資,符合其經營邏輯,但無論是金額、投資形式,都是基於險企自身的發展情況、戰略布局、投資對象實際情況做出的,風險都相對可控。
除了各種類型的股權投資之外,保險公司對於創新藥的支持更多還體現在支付端。
基本醫保的定位為“廣覆蓋、保基本”,而商業保險的定位則是“全覆蓋、多層次”,所以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商業保險已經形成多層次的保障體係,其中一些中高端產品的保障範圍,無論是藥品目錄,還是附加的醫療相關服務等,都遠超基本醫保保障範圍。
也正是因為商業醫療險可以提供超出醫保目錄的用藥、治療服務,低、中、高端類產品豐富,商業醫療險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24年,其保費規模甚至將超過重疾險。而這些商業醫療險也開始在創新藥械支付方麵發揮出更大作用,2023年,醫療保險的總保費收入約為3700億元,總賠付額約為2700億元,簡單賠付率達到70%左右。
另據《中國創新藥械多元支付白皮書(2025)》,社會醫療保障和商業健康險共同構成了醫療費用最核心的支付方,尤其是在創新藥械領域,商業健康險利用大數法則發揮保險杠杆作用,在多數國家的創新藥械費用支出中均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報告估算了2024年商業健康險針對創新藥械的總賠付額約為124億元,該支付規模連續三年高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103%。
要想進一步推動商業保險公司擴大對於創新藥的支持,或許更多還是需要更多從支付端入手。在國內,基本醫保是醫療支付領域的絕對主力,對於醫院乃至醫生的行為都能形成有效管控。相較之下,商業保險公司對於醫院,甚至醫生行為缺乏約束力,雖然諸多頭部險企已經開始效仿美國聯合健康,通過收購、建設醫院等,試圖構建自己的“保險+醫療”閉環,強化對於醫療過程的管理,但目前規模尚小,在全國醫療市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正是因為缺乏足夠的風險管控能力,導致商業健康險隻能通過控製入口,即對投保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限製,以控製風險發生率,但這也導致很多非標體無法投保適合自己的商業健康險產品,雖然保險公司近年來逐步加大了對於非標體產品的開發,但整體依然有限。如果能在風險管控方麵,幫助商業保險公司構建足夠的能力,有助於徹底擴大商業健康險覆蓋麵,將更多人、更多創新藥納入商業健康險目錄。